院士从业之路
1970年1月起,尹泽勇在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先后担任强度组组长、强度室主任工程师、所总师。
2005年,尹泽勇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7年1月起,尹泽勇在中航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担任科技委副主任。
2015年4月,尹泽勇担任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首任院长。
从业之路解码
尹泽勇院士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深远且多方面的影响。
尹泽勇从强度组组长做起,他深入参与航空发动机强度相关的具体工作。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后续承担更重要的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尹泽勇担任强度室主任工程师和所总师后,他开始负责整体技术工作。
这使他能够从更高层面把握航空发动机的研发方向,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全面提升了他的技术领导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
尹泽勇进入研究所不久,他就率先开展“有限元”这一前沿学科的研究及应用工作。
他创造性地提出体-壳过渡元和疏-密过渡元两类新元素,解决了多种发动机复杂结构的强度分析问题,让研究所在相关领域处于行业前列。
这为他赢得了学术声誉,也为成为院士积累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尹泽勇在中航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担任科技委副主任,这一职务让他能够站在更高的行业层面。
他了解整个航空工业的发展战略和技术需求,参与制定行业技术发展规划。
这拓宽了他的视野,使他对航空发动机技术在整个航空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这也提升了他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他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这有助于他的科研成果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推广,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学术地位和行业认可度。
尹泽勇担任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首任院长以后,他致力于培养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人才。
他将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传授给学生,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储备了大量优秀人才。
同时,他在学院建设和学科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航空航天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使学院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这不仅体现了他对航空航天事业的传承和担当,也进一步提升了他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声誉和影响力,为他当选院士增添了重要的砝码。
院士科研之路
尹泽勇院士率先开展“有限元”前沿学科研究及应用,创造性提出体-壳过渡元和疏-密过渡元两类新元素,解决发动机复杂结构强度分析问题。
尹泽勇院士建立起现代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系统分析方法。
他主持制定国内首型涡扇发动机型号规范和首个航空发动机型号研制可靠性大纲,提出确定初始首翻期的方法。
尹泽勇院士担任我国第一种设计定型并批量交付使用的涡扇发动机总设计师,实现涡扇发动机研制从无到有突破。
该机型达到国际同类现役发动机水平,大量装配某型飞机,改变该飞机动力装置依赖进口局面。
该发动机研制及应用获多项大奖,包括2003年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研制金奖、2004年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尹泽勇负责全面技术工作的某涡轴发动机,是我国首台从预研开始全新自行设计的航空发动机。
该发动机实现了涡轴发动机技术水平从第一代向第三代跨越发展,打破国外垄断和封锁,完成研制方式从仿制向自主研发转变,使我国成为能独立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先进涡轴发动机的少数国家之一。
他主持研制“玉龙”发动机,是我国第一型无参照样机完全自主创新研制成功的先进涡轴发动机,解决某武装直升机动力受制于人的问题。
尹泽勇主持研制某主减速器及某减传系统,分别安装于国产最大吨位及最小吨位直升机。
他主持研制某新型传动系统,实现我国直升机传动系统由中低速输入到高速输入的跨越。
尹泽勇院士主持完成国内首次涡轴发动机设计体系建设及验证。
他主持某新型对转小发动机技术研究,能减少转子陀螺力矩、降低发动机重量、提高发动机性能。
他主持开展我国第一型大型客机发动机验证机研制。
科研之路解码
尹泽勇院士的研究成果,是他当选院士的核心支撑,在理论创新、型号研制、行业发展等多方面影响深远。
在理论与方法创新上,他率先开展“有限元”研究并提出新元素 ,构建现代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分析方法,制定型号规范与可靠性大纲,为后续研究筑牢理论根基,展现深厚学术造诣。
他主导我国首型涡扇发动机定型量产,打破依赖进口的局面。
他推进涡轴发动机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转变,实现技术代际跨越。
其中“玉龙”发动机更是解决直升机动力受限难题。
他主持直升机传动系统研制,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这些型号成果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让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极大提升了他在行业内的威望。
从行业发展角度,他主持发动机设计体系建设、新型发动机技术研究,推动我国航空发动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他培养众多专业人才,促进产学研结合,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并不断推动行业进步,综合体现了他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卓越贡献与引领地位,是他当选院士的关键因素。
后记
尹泽勇成为院士的原籍地江苏宝应,其浓厚的文化氛围与尊师重教传统,在精神层面给予他熏陶,激励其追求卓越。
求学之路上,他在西北工业大学打下扎实理论基础,在美国访学接触前沿技术拓宽了他的视野,北航读博又再次提升了他的专业研究和科研能力。
从业之路上,他在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提升了他的技术领导力;中航工业任职,使他把握住了行业的战略需求,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