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从黑龙江绥化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飞机结构专家王向明(2 / 2)

院士之路 钩藤草 3206 字 11天前

1986年,王向明大学毕业分配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首席专家、项目总设计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4年,王向明创建中国国内首家飞机结构创新研究实验室——飞行器新概念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2021年11月,王向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从业之路解码

王向明院士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沈飞工作阶段,他参与歼-15舰载机结构设计,首创"复合材料机翼整体油箱"技术,解决了传统金属油箱腐蚀难题。

这种跨学科技术整合能力,直接转化为后续c919复合材料机身壁板制造的技术储备。

其主导的"超临界机翼设计"项目,培养了对气动-结构-材料多场耦合的系统认知。

从设计师到项目总师的角色转变,王向明形成"技术决策-资源整合-风险管控"的管理思维。

在ARJ21支线客机研制中,他建立"适航认证导向的技术攻关"模式,这种合规化研发理念成为其后来主导重大专项的方法论基础。

王向明创建的飞行器新概念结构实验室,首创"企业出题-高校解题-产业转化"机制,联合北航、西工大等高校建立"材料-工艺-装备"一体化研发链。

这种创新模式使实验室成立7年即产出12项国际领先技术,如c919中央翼缘条激光增材制造技术。

王向明主导"智能复合材料结构"研究方向,开发出具有自感知、自修复功能的新型航空材料。

其团队研发的"形状记忆合金驱动襟翼系统",突破传统机械传动限制,为未来飞行器智能变形结构奠定基础。

王向明将求学阶段的理论积累转化为工程解决方案,如将北航时期的界面失效理论应用于c919复合材料层间增韧技术,使结构强度提升23%。

王向明主持制定《民用飞机复合材料结构适航审查指南》,建立我国首个复合材料适航认证体系,这种规则话语权是院士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王向明院士提出"航空材料技术路线图2035",规划"材料基因工程-增材制造-智能结构"三大主攻方向。

在当选院士前,王向明已牵头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这种顶层设计能力源于其在沈飞时期对行业痛点的深刻理解。

王向明参与组建"航空复合材料技术创新联盟",吸引32家单位参与,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创新链。

其团队培养的27名博士中,已有5人成为行业领军人才,这种人才培养能力是院士贡献的重要维度。

总的来说,王向明院士的从业之路,展现其从技术专家到战略科学家的进阶路径。

沈飞时期的工程实践,使他掌握复杂系统研发规律,实验室阶段的创新生态构建其实现技术范式突破,最终形成"技术突破-标准制定-产业引领"的完整创新闭环。

这种将个人技术专长融入国家战略需求的成长模式,为我国高端装备领域培养领军人才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院士科研之路

王向明院士在飞机结构创新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技术研究领域成果丰硕。

在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上,他首创基于激光增材制造的飞机主承力结构设计方法。

该方法成功把钛合金打印技术用于鹘鹰战机机翼结构件,单机构件减重超300千克 ,助力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增材制造构件在飞机上规模化应用的国家。

他还提出“五化”新概念结构,突破传统结构设计与制造分离的难题。

在隐身战机结构设计方面,身为鹘鹰战机常务副总设计师,王向明主导全机重量控制精度大幅提升。

例如,危险部位减少一半,结构件与工装数量减半,研制周期缩短25%,创新战机快速试制模式。

同时,他发明无接头连接结构,提升战机隐身性能与结构可靠性。

在适航认证与标准体系构建领域,他主持制定我国首个《民用飞机复合材料结构适航审查指南》,建立相关认证技术体系,为国产民机复合材料应用提供合规路径。

他提出舰载机结构损伤抢修设计方法,建立“四快”修复流程,完成工程验证,保障战机状态。

在智能复合材料与功能结构研发中,王向明开发出自感知、自修复功能的智能复合材料,用于隐身战机蒙皮;研制形状记忆合金驱动襟翼系统,为飞行器智能变形结构奠基。

此外,他创建国内首家飞机结构创新研究实验室,建立产学研转化机制,联合高校形成研发链。

他还牵头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技术落地,培养出众多行业领军人才。

王向明院士的成果支撑重大型号研制,推动我国航空技术跨越发展,获多项国家级奖励与荣誉。

科研之路解码

王向明院士一系列卓越研究成果,为他当选院士筑牢根基。

在增材制造领域,他首创激光增材制造飞机主承力结构设计法,实现钛合金打印在鹘鹰战机应用及规模化,解决关键减重问题,凸显其技术创新与应用转化能力。

在隐身战机结构设计中,他优化鹘鹰战机各项指标,发明无接头连接结构,提升战机性能,彰显在航空结构设计的深厚造诣与前瞻性思维。

在适航认证和标准体系构建上,他制定民用飞机复合材料审查指南,建立舰载机抢修流程,填补行业空白,为航空产业合规发展贡献关键力量。

在智能复合材料研发里,他开发自感知、自修复材料,研制创新驱动系统,展现对前沿技术的探索与引领。

这些成果不仅解决航空领域诸多“卡脖子”难题,实现技术突破,还推动产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凭借在多方面的突出贡献与行业影响力,助力他成功当选院士。

后记

王向明院士的出生地黑龙江省绥化市,其人文底蕴赋予他坚韧与包容特质,为其发展埋下精神伏笔。

求学之路上,他在西北工业大学求学,打下飞机设计的扎实基础;北航深造使他实现学科跨越,掌握材料微观研究方法,为科研突破筑牢知识根基。

从业之路上,他在沈飞的工作经历,使他积累了大量工程实践经验,他参与重大项目提升了自己的技术与管理能力。

科研之路上,他在增材制造、隐身战机等多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解决行业难题,制定标准。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